导航菜单
基层风采

最美浙警 寻找“甬城美警” 他们的名字叫建国,他们的故事很暖心!

2019/9/27 9:50:51 来源:法治中国廉政网视   作者:李佳芳

名字,

寄托着美好祝愿,

也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

每个时代的名字,

都有着不同的人生记忆;

每个时代的故事,

都承载着独特的家国情怀。

他们名叫建国,这是他们的故事。

法治中国廉政网视讯(李佳芳):

做个螺丝钉,不负建国名

笑眯眯走来的宋建国,就像这个年纪的人应有的模样:和气、平淡。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这名已经从警20年的警官,做的是与枪支、剧毒品以及其他危险品打交道的工作。

宋建国出生于1961年2月9日,浙江海宁人。1979年,他在家乡穿上军装,来到了东海之滨的镇海军营。1999年,他转业到地方,成为一名公安民警。他先在九龙湖派出所做了2年基层民警,随后来到镇海治安大队,先后从事治安管理工作、危险品管理工作等。

名字的由来

宋建国的家中有兄弟姐妹6人。其中,父母为五兄弟分别取名:富强、建强、建国、国强、国良。从旧社会摸爬滚打过来的父母总会将新旧社会对比的故事一遍遍告诉他们。军人出身的父亲毫不犹豫选择了寄托美好寓意的字眼作为孩子的名字。在宋家,爱国、爱家,为祖国富强美好而自豪成为渗透入骨的家风,兄弟姐妹皆如此。

以军人的韧劲坚守在公安岗位

父亲是军人,二哥建强是军人。到了宋建国这里,他也义无反顾进入了绿色的军营。来到宁波后,宋建国学到了一口地道的宁波话。转业后,他来到镇海公安。近五六年,他从事枪支、民爆物品、剧毒物品等危险物品管理工作。“枪炮无小事,管理要细化。”常与危险物品打交道的宋建国把“不打响、不炸响、不流失”作为最大的工作目标。


每天都是“枪林弹雨”的生活

前几年,本地居民在后海塘区域发现了一枚遗留炮弹,看上去有年头了。接警后,宋建国立即赶到现场。经勘查,这可能是一枚抗日战争时期遗留的炮弹。“炸药、引线完好。加上天气炎热,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宋建国妥善处理炮弹,运到安全场所后,再由有资质的爆破公司引爆,才算排除了隐患。这只是他日常工作的缩影。2018年一年,宋建国共检查涉危企业近300家次。

宋建国有一个印象极深的“枪支案破获”故事。几年前,他通过群众举报掌握了一名男子可能私藏枪械的线索。抓获犯罪嫌疑人后,经48小时审讯,案件破获。其中与犯罪嫌疑人斗智斗勇的点滴细节,就像千转百回的故事情节,又像一场最严峻考试的每一道题目,解开这一题才能通往下一题。

随时突发的险情就像无声的警铃,连接着宋建国敏感的中枢神经。何时爆发,何时就得冲向现场。“每次一听到或看到自己的名字,就会想到我和国家之间的联系。只要心中始终怀揣爱党敬业的初衷,无论在什么岗位,都会发光发热,为祖国的建设献上自己的力量。”

一件好事做7年,他的名字叫建国

鄞州公安里也有个“建国”,他叫顾建国。今年53岁,是鄞州公安分局下应派出所辅警。2005年参加辅警工作,现担任鄞州下应派出所基础协管副大队长,工作中,他兢兢业业、恪尽职守,除了做好村社走访、信息采集、日夜巡逻等基础工作外,还多次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维护着一方安宁。

他的名字

顾建国加入警队有15年,之前也有很多人问过,父母为何给他取名建国。他还有个比他小2岁的弟弟叫忠国,他觉得,那个年代的人对国家有着浓烈的情感,希望祖国早日强大起来。

平凡工作中的“不平凡”

从事辅警工作已有15个年头,顾建国早就和责任区群众打成一片,和他日夜守护的这片责任区有了深厚的感情。他默默奉献,入户走访、上门登记、安防宣传、带队巡逻……为民服务不是一句空话,也不一定是轰轰烈烈的大事,顾建国就是这样无数次重复着这些“琐事”。

顾建国常年从事流动人口登记管理工作,对责任区内的每一家每一户都熟悉无比。每次上门服务时,顾建国都是准时按约定时间到,在登记流动人口资料的时候,还会帮助新居民检查家里的用电用气安全,他说“新居民更需要邻里间的帮助”。

每年的四月到五月,下应街道的天宫庄园都会举办桑果采摘节。特别是“五一”期间,很多市民成群结伴前往景区采摘游玩。下应派出所每年会派出一些警务人员参与景区的安保工作。顾建国作为站长,每次都带头申请参加安保工作,为来旅游参观的游客指路,维持景区秩序。

“事情交给顾建国,我很放心。”下应派出所基础中队中队长张海峰这么说。顾建国是站里最年长的辅警,工作经验丰富,又特别有责任心,每年他带领的站点绩效考核总是名列前茅。

“对于本职工作,在岗一天就要干好一天。”顾建国就是凭着这么一种看似简单的想法,尽心尽职地协助所里民警干好工作,成了民警的“好帮手”,并多次获评区优秀协辅警。

工作中的顾建国不太爱说话,总是默默无闻地埋头苦干,几天前,大家才知道顾建国做了一件坚持7年的好事。

默默无闻的“送菜哥”

顾建国被宁波人广为熟知是因为送菜,他给一对腿脚不便的宁波老夫妻送菜7年,人称“宁波送菜哥”。

今年82岁的王杏芬是上上城的居民,老伴钟士伟也已85岁高龄,7年前两位老人经常坐出租车到东裕菜场买菜。

王阿姨对第一次见面的场景仍记得很清楚。“2012年的一天,天气和现在差不多,有些热。我来到顾师傅妻子的摊位挑菜,她说让我买个西瓜,我说自己年纪大了,手脚不方便,东西买多了拎不动的。她马上问我,家住哪里,可以让她老公给我送过去,还让我留个地址。”王阿姨说,因为之前素不相识,她有些犹豫,不过还是报了个地址给对方,没想到第二天清晨5点多,一箱蔬菜就放到了王阿姨家门口,送菜人正是顾建国。

第一次送菜时,顾建国发现王阿姨家两口子都身体不好,平时也没人照顾,生活起居都是两个人自己张罗。为了让两位老人免去日常的买菜奔波,从此,顾建国每周给王阿姨送2次蔬菜,夏天气温高,顾建国就一周3次,保证王阿姨和老伴每天都能吃上新鲜菜。

让两位老人家感动的是,7年来,顾建国从来没有一次“缺席”,不管是台风天还是大雪天。

最艰难的一次是雨季,小区旁的桥洞积水深达腰部,顾建国骑车绕道,冒着小腿深的积水把菜送到老人家里;听说老人家想吃豆子,他还专门跑到宁波二号桥市场采购。

如果按1年送100次菜计算,顾建国去王阿姨的家已经超过了700趟。这些年,顾建国只出去旅游一次,即便是这仅有的一次,他也抠准了时间,没有错过“送菜”,“老人家行动不便,我帮一把,没什么。”顾建国说到。

“我的腿脚和心脏不太好,还有高血压。多亏了顾师傅,帮忙送菜这么多年。”王阿姨说,虽然跟顾建国非亲非故,如今两家人却情同亲戚,“因为还要赶着上班,他每次送菜来去匆匆,我都不知道他具体做什么工作,直到去年才了解到他是一名辅警。”

7年来,每次过年过节,顾建国还会买些礼物上门看望两位老人,但从来不肯留下来吃饭;顾建国还经常嘱咐老人,需要什么只管跟他说。两位老人觉得,这些年,顾建国对他们的照顾比家人还周到。

顾建国送菜的事在上上城小区传为美谈,不少人认识他,一位社区干部这样评价,他有一颗炽热的为民心,始终与辖区群众相连,不分份内份外,把群众的小事当大事,默默无闻,坚持助人,顾建国,确实了不起!(来源:宁波公安)

责任编辑:齐梓怡

首页|电脑端|网站地图

法治廉政网视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