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禁戒毒一线

杨化云:缉毒战线上的他“身份”多变

2019/9/27 14:51:39 来源:人民公安报   作者:

作者:苏 婕 通讯员:张 韩

【档案】

杨化云,2003年参加公安工作,三级警督,先后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公安局大武口分局巡警大队、刑警大队、禁毒大队工作,现任大武口分局禁毒大队副大队长。

【战绩】

自参加公安工作以来,抓获各类违法犯罪嫌疑人500余名,先后破获各类刑事案件1800余起,其中侦破公安部毒品目标案件1起,省公安厅毒品目标案件4起。抓获贩卖毒品犯罪嫌疑人42名,收缴各类毒品14253.93千克。荣立个人三等功3次。

无私无畏,他侦查破案冲在前

在警察队伍中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是刀尖上行走的“舞者”,他们是毒品犯罪路上的“清道夫”,他们是打击毒品犯罪的“钢铁侠”;他们用生命为我们挡住黑暗,他们可爱又可敬,最勇敢又最孤独,他们就是警察队伍中的缉毒警。杨化云喜欢用这样一段话来概括自己作为缉毒警的心境,“从刑警转到缉毒警,其实干什么警种都一样,我从来不后悔自己干这一行,我想要做的是对得起这身警服!”

16年间,杨化云的“身份”是陌生路人、客服人员、电工师傅……只有穿上警服讯问犯罪嫌疑人时,他才会展现自己的真实身份——人民警察。

接触过杨化云的人都说他是“冰块脸”,身材健硕、眼神锐利的他被禁毒大队同事总结为“人狠话不多”。杨化云是个铁血硬汉,可硬汉的胸怀之下也有一颗柔软的心,工作闲暇时能把《湄公河行动》看得潸然泪下。杨化云说,和影视剧中的缉毒英雄比起来,现实生活中的缉毒英雄更多的是盯梢、分析、等待、抓捕,掺杂的是邋遢、狼狈和失败,还有残酷、危险。每一次的缉毒行动,杨化云不仅要和毒贩斗智斗勇,还有可能碰到身患传染性疾病的犯罪嫌疑人。对于这份“高危工作”,杨化云笑着说:“敢当警察就没怕过这些!”

挥戈斩毒魔,他义无反顾

2016年2月初,上级部门在工作中发现,宁夏籍男子马某等涉毒人员长期前往四川成都等地购买毒品后,返回宁夏银川、石嘴山等地进行毒品交易。由于案情重大,社会危害严重,石嘴山市公安局迅速抽调精干警力成立专案组开展案件侦查工作,公安部也将本案确立为公安部毒品目标案件。作为专案组成员的杨化云曾多次前往成都参与案件侦查。

当年10月21日,专案组得到线索,犯罪嫌疑人马某、彭某准备在成都进行毒品交易,杨化云和同事们火速召开专案组会议进行研究、部署,决定四川、宁夏两地同时行动。杨化云和同事们在一处高速公路收费站成功抓获犯罪嫌疑人彭某、马某等人,当场查获毒品K粉疑似物10011.55克、毒品“神仙水”疑似物100瓶,并从犯罪嫌疑人驾驶的机动车内查获毒资20余万元。几名犯罪嫌疑人到案后,拒不交代自己的作案事实,杨化云以犯罪嫌疑人彭某为突破口进行了突击审讯,终于彭某的心理防线彻底崩溃,告诉警方在成都的制毒现场仍放置有大量毒品。

案情重大,事不宜迟,杨化云顾不上休息,和同事们立即赶往嫌疑人所交代的成都制毒现场,当场查获4000余克毒品K粉和大量制毒工具。此案件的侦破沉重打击了毒品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取得了禁毒斗争的又一重大胜利。

匠心传承,他倾囊相授

年轻民警曾问杨化云:“在缉毒战斗中,某一个时刻,你会感到恐惧或者想要退缩吗?”他沉思了片刻说:“我只是众多缉毒警中的一个‘无名之辈’,好像更多紧张的时刻顾不上害怕,我更担心的是身边战友受伤流血,我希望每次任务大家都能平平安安回来。”

屡破毒品大案后,杨化云没有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作为缉毒战线上的“苦行僧”,杨化云既是分局的骨干民警,又是缉毒大队办案侦查的领头羊,他平易近人,团结同志,非常注重对年轻民警的培养。

2016年下旬,禁毒大队分来了一名新成员——李宁宁。帮助和培养新同事成了杨化云工作的一部分,“打铁还需自身硬”,作为师傅,首先自己要有“料”给人家学。杨化云自觉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公安工作纪律,潜心学习,做好“传、帮、带”工作。缉毒工作危险性高,涉及面广,法律法规和工作程序要求严格,各种办案流程和称量毒品操作需要熟悉。为了能带好新徒弟,杨化云手把手传授、面对面指导。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李宁宁很快在缉毒执法工作中做到独当一面,成为大队的一名新骨干。

在公安队伍中,有太多和杨化云一样平凡又可爱的缉毒警察,作为幕后英雄的他们,用胆识与毒贩较量,用生命净化社会治安环境。禁毒工作任重而道远,正如电影《湄公河行动》里说的“你之所以看不见黑暗,是因为无数勇敢的人把黑暗挡在了你看不见的地方”。默默无闻的缉毒警察们,以生命为刃,拼尽全力打击毒品犯罪,只为保国护民。岁月静好,只盼每个人都能远离毒品。


责任编辑:齐梓怡

首页|电脑端|网站地图

法治廉政网视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