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层风采
火车站分流点,“守门员”肖宇和队员们的战疫之路
2020/3/9 9:20:02 来源:法治中国廉政网视 作者:刘新隆 张肖军 朱文俊 王建波 焦洋
“您到哪里?”
“喀什市的请走左边通道排队登记。”
“去县上的请走右边通道排队登记。”
法治中国廉政网视(刘新隆 张肖军 朱文俊):3月2日14时03分,自阿克苏开往喀什的K6737次列车准时到站,在喀什市公安局火车站分流点执勤的队长肖宇带着4名队员开始忙碌起来。他们按照下车旅客的目的地,将他们引导至相应的通道。十分钟过后,43名旅客分流完毕,他们开始协助工作人员做好旅客登记、测温工作,紧接着,队长肖宇安排34名目的地是喀什市的旅客分两组登车,队员们也相应分成两组,将旅客逐一送往相应的隔离点,交接给隔离点的民警。他们必须抓紧时间完成这项工作,在15点前赶回火车站,因为这个时候,下一列从成都开来K543次列车就要进站了。
今天,是肖宇和他的4名战友在火车站分流点坚守的第40天,自1月26日入驻分流点,他们就再也没有回过家。在这里,他们每天面对全国各地而来的旅客,随时都有被感染的风险。然而,越是在抗“疫”最前沿,越是能感受到疫情防控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千万不能大意,弦要绷紧了。”这是肖宇常说的一句话。守护好阻断疫情的第一道“门”,他们肩上的责任很重。
随着企业陆续复工复产,火车站的人流量明显增多了。如何妥善分流,把风险隐患排除在外,是他们工作的关键。每天早上,口罩、防护服、手套、防护镜穿戴整齐之后,一天的工作就正式开始了。人员分流、组织登车、安全送达,车辆消毒,肖宇和队员们分工明确、配合默契。从火车站到隔离点的路,他们数不清走了多少趟,隔离服一穿就是一整天,忙起来的时候,连一口水都来不及喝。
有些乘客旅途奔波劳累,下车后得知要被隔离,难免产生负面情绪,不配合警察工作的事也时有发生。服务的旅客多了,肖宇总结出一些工作的小窍门:要时刻关注旅客的情绪变化,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避免激化矛盾。
2月21日,刚下火车的张先生得知自己一家三口都要被送往隔离点统一隔离,一时激动,向周围的工作人员发起了火,3岁多的小女儿在一边吓得直哭。面对这种情况,“淡定”的肖宇先是将随身装着用来应对低血糖的“大白兔”奶糖掏出来,递给张先生的女儿,顺手又接过张先生老婆手中的行李,开始安抚张先生的情绪。慢慢的,张先生冷静下来,向肖宇诉说起他的担忧。原来,张先生的老婆刚在内地做完手术出院,张先生怕隔离点条件不好,老婆和孩子受委屈。肖宇告诉张先生,隔离点设置在干净卫生的酒店里,饭菜营养可口,工作人员也都很热心,并向他讲解隔离的流程以及不配合隔离观察所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最终,张先生打消了顾虑,配合工作人员进行了登记。
每天分流到站的旅客,接触了太多的人,很多人的脸庞在记忆中已经模糊了。然而让队员王鹏飞印象最深的,是2月19日由成都开往喀什的列车上,那21名被滞留的旅客。当天,这趟列车上有一名乘客被检测出发烧,为了确保绝对安全,列车上所有人都需要稍作休息,等待这位发烧的旅客确诊后再离开。火车站分流点接到紧急任务,将这些旅客送往酒店等待检查结果。“当时大家都挺害怕的。”王鹏飞回忆道:“好在最后那名发烧的旅客确诊了,只是普通的病毒感染。”王鹏飞稍稍松了一口气,随后又接到了新的任务。队长肖宇安排他和梁长伟负责协助滞留的旅客购票,帮助他们顺利返回目的地。他们先将目的地是喀什市的旅客送到相应的隔离点,随后又分时间段,将购买到当日票的旅客送往火车站、飞机场乘坐交通工具。有的旅客不会网上购票,王鹏飞和梁长伟就帮助他们购买;有的列车或航班售罄了,旅客十分焦急,他们会多方联系朋友,想方设法为他们解决;滞留旅客有什么需求找他们,他们都会尽量满足。两天后,21名滞留旅客全部被安全送往目的地,王鹏飞和梁长伟这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王鹏飞的儿子今年就要参加高考了,因为工作原因,这个假期他没能陪孩子做作业、听网课;梁长伟的老婆也是一名警务人员,他们刚结婚没多久,发生疫情之后就再没见过面。作为父亲和丈夫,他们亏欠家人太多,但是作为一名人民警察,他们问心无愧。
队员陈诚是一位有着35年工龄、26年党龄的老民警。疫情发生后,他主动请缨,要和战友们一同上前线。在请战书中,他写道:“我虽然已不再年轻,但仍然要有一份热,发一份光,给年轻人带好头,打好样儿。”由于旧疾,老陈需要每天按时服药,为了不耽误工作,他将药随身携带,但时长因为忙碌而忘了吃。
当被问及怕不怕被传染时,队员韩新宇回答道:“说完全不怕那也不可能,执勤的时候,对方打个喷嚏,虽然戴着口罩,都会不自觉往后退一步。”紧接着,他又坚定地说道:“我只想尽全力守好这个前沿阵地,让我热爱的喀什早日恢复往日的繁华,让大家能早日摘掉口罩正常生活。”
阳春三月,风动树梢,小草渐渐吐露了嫩芽,一切都生机勃勃。“守门员”肖宇和他的队员们还在坚守,他们知道,春暖花开的日子就要到了。(新疆喀什市公安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