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法院司法

王树江在全省中院院长会上强调 深谋远虑 深耕细作 以“六个实质化”纵深推进“六个治理”

2020/3/19 9:22:28 来源:法治中国廉政网视   作者:李佳芳


法治中国廉政网视(李佳芳):3月18日,全省中级法院院长视频会召开。四川高院设主会场,各中基层法院设分会场。会议传达学习了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邓勇同志的批示,书面传达学习了中央、省委政法工作会议和全国高级法院院长会议精神,通报表扬了2019年年度考核优秀的中级法院,成都、自贡、泸州、德阳、乐山、宜宾、达州、眉山等8个中级法院分别围绕会议主题作了交流发言。四川高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熊焱主持会议,并作总结讲话。党组书记、院长王树江出席会议并作了题为《深谋远虑 深耕细作 以“六个实质化”纵深推进“六个治理”》的讲话。四川高院院领导、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厅级干部,各部门正副职干部。中基层法院有关同志在各地分会场参加会议。

会议总结回顾了2019年全省法院工作。2019年,全省法院共受理案件136.03万件,其中新收124.73万件,办结127.16万件。受理案件数、新收案件数、办结案件数均创历史新高,同时新收案件增幅得到有效控制,审判效率明显上升,民商事案件平均审理天数有效缩短,结案率创近五年新高,收结比达到近十年的最高点。去年来,全省法院认真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充分发挥司法的“社会稳定器”作用。坚决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审理涉黑恶案件359件2745人,“饶氏兄弟”等黑恶势力受到依法严惩,“村霸”梁忠银因把持基层政权等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二十年;坚决打赢禁毒人民战争,刘和恩等毒品犯罪分子被依法判处死刑,凉山地区毒品犯罪重刑率达59.56%,同比上升26.43%,新收毒品案件同比下降37.87%;审理职务犯罪案件844件,判处处级以上干部100人,吴祯、严春风等腐败分子被绳之以法;审理故意杀人、强奸、绑架等案件2891件,“两抢一盗”、非法传销等案件1.43万件,杨志伟等43人涉“鑫圆共享”百亿传销案被依法判刑;圆满完成特赦案件审理工作。正是这一件件“铁案”激浊扬清、祛邪扶正,切实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过去一年,全省法院牢固树立服务大局意识,奋力助推全省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审理民间借贷纠纷等案件12.67万件,促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浦发银行重大信贷资产风险处置案入选最高法院、中国人民银行等联合发布的十大典型案例;审理破产案件690件,省法院与12个省级部门建立联动机制,盛马公司等30余家企业重整成功;审理涉民企案件24.12万件,魏兴华等民企经营者被依法宣告无罪;审理涉农村土地流转、股份合作等案件2368件,派出干部757人进驻贫困村,深度开展法治扶贫工作;审理知识产权案件9113件,助力建设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审理环境资源案件5741件,7家中院建立沱江流域审判协作机制,两件案例入选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十大典型案例;审理登记、审批、许可、信息公开、特许经营等行政案件1220件,助力“放管服”改革和诚信政府建设;执结案件43.29万件,同比上升22.43%,平均用时比全国少10天,“宽窄巷子千万豪宅腾退案”等广泛关注案件以雷霆声势圆满办结,信访维稳安保工作扎实有效。正是这一件件“要案”“难案”的妥善解决,聚沙成塔、汇流成河,为我省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司法保障。

过去一年,全省法院诉源治理成效显著,诉讼服务加速升级,“微法院”等平台顺利上线,繁简分流和速裁团队全面铺开,庭审实质化渐入深境,执行指挥中心和“三分”办案机制不断发展,司法体制改革扎实推进,文化建设“人化”“化人”作用初显,模范法官郭兴利站在了祖国七十华诞阅兵现场。全省法院37项工作受到最高法院和省委肯定,114个集体、536名个人获国务院、中央政法委、最高法院、省委等上级部门的表彰。

会议指出,今年全省法院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对法院工作的绝对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围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工作目标,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工作主线和“实体运行、实绩提升”工作标准,运用“六深”工作方法,以“六个实质化”纵深推进“六个治理”,始终把维护国家安全放在第一位,全面推进诉源治理和“两个一站式”建设,全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和智慧法院建设,涵养彰显人民法院文化属性,加强“信得过、靠得住、能放心”队伍建设,加强推进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奋力实现“审判质效新飞跃”,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会上,王树江强调,全省法院要把政治建设作为第一引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做到站位清楚、思路清晰、作风清廉。要站在落实首要政治任务的高度,推动理论武装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把握社会治理现代化这根主轴,将市域治理作为“政法领域创新的最大亮点”来认真对待,用好市域具有的“政策制定的自主空间”“解决问题的资源优势”,与所辖地区市域治理试点工作同频共振;同时紧跟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部署,聚焦扫黑除恶、诉源治理、优化人民法庭布局、“两个一站式”建设等重点工作,做到重心下移、力量下沉、资源下倾,推动城乡基层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

王树江要求,要把审判执行作为第一要务,精准实施服务大局实质化,进一步把控风险、把握机遇、把守公正。要在建设平安四川上深耕细作,把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放在第一位,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妥善应对犯罪态势断变化,敬畏生命、尊重自由。要在营造法治营商环境上深耕细作,以落实指标体系和质量体系为统揽,加大产权司法保护力度,完善市场主体救治和退出机制,提升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水平,更好地服务开放型经济,助力依法行政再上新台阶。要在保障三大攻坚战上深耕细作,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促进脱贫攻坚与涉民生案件审执的深度融合,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资源审判的深度融合。要在“切实解决执行难”上深耕细作,紧盯1号文件及其实施意见,紧盯五类案件执行和三项重点工作,紧盯执行指挥中心实质化和办案机制的改革创新。

王树江强调,要把源头治理作为第一亮点,协同推进诉源治理实质化,打开局面、打破定势、打通症结。“溯源治理”是四川法院在全国率先提出的理念,去年在全省各级法院的多方呼吁和全力冲刺下,该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全省新收案件增幅4.4%,保持在3%~5%的合理区间。全国实现增幅拐点的省份仅有三家,四川位列其中,得到周强院长的高度评价。诉源治理的四川品牌已初步打响,绝不能“昙花一现"“狗尾续貂”。特别是在举国推进治理现代化和我省力促基层治理的大好背景下,诉源治理工作更应加强、不应削弱。全省法院要推动中央精神和省级部署落地,接好“天线”,牢筑纠纷预防化解基层基础,接好“地线”狠抓衍生案件治理,接好“内线”。

王树江强调,要把人民满意作为第一标准,狠抓诉讼服务中心实质化,抓好繁简分流、轻重分离、快慢分道。“诉讼服务中心实质化”与“两个一站式”建设一脉相承,最高法院要求把“两个一站式”建设作为今年的中心工作,其重视程度可见一斑。全省法院要紧跟最高法院节奏,抓好工作落实。要瞄准诉讼服务中心功能作用再认识,瞄准“分调裁审”机制改革再发力,瞄准线上线下诉讼服务再集成。

王树江强调,要把改革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深化司法改革和信息化建设,实现双核驱动、双轮互衡、双翼齐飞。推进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是法院贯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举措,但司法审判要真正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关键还在于发挥司法改革和信息化建设的双核双轮双翼作用。去年,省法院就落实“五五改革纲要”,专门结合我省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共梳理98项改革任务,这些任务已纳入司法改革“回头看”的重要内容。各级法院、各业务条线要心中有数、持续跟进,做好接受专项检验的准备。要深刻认识庭审实质化的基础性,持续追求审判管理的长效性,大力提升裁判尺度的统一性,切实增强人事制度改革的配套性,不断追问信息化建设的协同性。

王树江强调,要把“人化”“化人”作为第一支撑,涵养彰显法院文化属性,不断提振自信、增强共信、拓展公信。人民法院具有政治属性、社会属性、法治属性、人民属性等四大属性,在此基础上,全省法院要进一步探索法院文化属性。强调法院文化属性,旨在从文化的视野来推进意识形态建设、队伍建设、共同体建设、公信力建设等工作。文化的本质是“人化”和“化人”:“人化”,是让生活工作带上人文的性质;“化人”,是在生活工作中培养人、装备人、提高人、唤醒人。要加快打造法院文化的“三个同心圆”,在打造器物文化“外层圆”上更精准,重点突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宣传展示,确保器物文化的政治性、规范性、庄重性、协调性、专业性。在打造行为文化“中层圆”上更有力,紧跟“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年”部署,建设一支“信得过、靠得住、能放心”队伍建设。在打造精神文化“深层圆”上更突出重点,把培育“三高六质”法官和优秀年轻干部,当作全省法院的战略性工程来抓。

责任编辑:齐梓怡

首页|电脑端|网站地图

法治廉政网视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