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地方视窗

青海省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川工业园区开展“全民普法、关注消防、人人有责”普法宣讲会

2023/6/25 13:50:59 来源:法治廉政网视   作者:杨玉山 韩君才

本网讯(杨玉山 韩君才)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和值守精神,进一步扎实推进2023年“安全生产月”宣传教育活动,筑牢园区消防安全防线,提升各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意识东川工业园区开展了以“全面普法、关爱消防、人人有责”为主题的普法宣讲会。

(图:会议现场)

参会的主要领导有法治教育与援助委员会副秘书长青海省法治宣讲团党委书记兼团长杨玉山、东川工业园区消防大队教导员屈乐、东川工业园区经科局安全负责人祁永录,参会的园区各企业、汽车销售4S店、加油加气站主要负责人140余人,由法援委青海省法治宣讲团副团长高级讲师余菊花主讲。

(图:法治教育与援助委员会副秘书长青海省法治宣讲团党委书记兼团长杨玉山

会上杨玉山做了讲话,他说:党的18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一系列关于安全生产等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论述2023年全国“第22个安全生产月”的培训活动为契机,切实提升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进一步营造“人人讲安全 个个会应急”社会环境,筑牢安全生产的人民防线。

为推动安全生产重要论述入脑入心,青海省法治宣讲团进企业,普及更多的安全生产知识,宣传安全生产基本技能,讲明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讲清安全生产责任讲透事故危害后果,用身边的案例警示群众自觉关注安全,增强安全防范意识,提升安全事故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让更多的企事业单位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希望通过此次园区主办的安全生产活动,人人懂法、守法、学法、用法的理念传递给每一个人,为园区的安全生产营造良好的氛围,创造更加优质的安全环境,为青海省的法治建设和经济建设出一份绵薄之力。

(法援委青海省法治宣讲团副团长高级讲师余菊花)

据了解,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是2000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国家级开发区,2001年4月开工建设,2006年按照“省市共管、一区多园”的管理模式,省委、省政府对原西宁地区各工业园区进行了整合,在原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基础上成立了东川工业园区。园区总规划面积12.79平方公里,历经22年发展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趋于完善,产城融合步伐不断加快,产业发展初具规模,科技创新成效显著,园区先后被评为国家级太阳能光伏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国家级绿色园区、全国模范劳动关系和谐工业园区。

园区已建成城市道路近50条,建有330千伏变电站一座、110千伏变电站两座,日均供气能力320万立方米、供水能力5万吨、污水处理能力29.5万吨、中水供应能力3.5万吨,并建成了4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10万平米商务办公用房,以及8.2万平方米公共租赁住房,同时建成了1万平方米一站式行政服务中心。

截至目前,园区共有市场主体9100余家,其中各类企业5000余家(工业企业120余家、商贸企业600余家)、个体户4000余家,从业人数45000人;获批国家级绿色工厂6家,国家级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1家,省级绿色工厂10家,国家级、省级绿色设计产品1项

图:东川工业园区全貌

园区主导产业发展情况历经22年发展,园区已形成“新能源”和“新材料”两大主导产业。其中,新能源产业构建了“多晶硅—单晶硅—切片—太阳能电池—组件—光伏配套应用”完整的硅材料光伏制造产业链,聚集了铝边框、光伏支架等一批配套光伏项目,多晶硅产能9.53万吨,单晶硅产能4800吨;单晶切片产能600兆瓦、PERC单晶电池产能500兆瓦、N型IBC单晶电池产能200兆瓦。新材料产业,重点引进了锂电池用电解铜箔、标准电解铜箔、光纤预制棒及拉丝、钛锭、铝型材等一批以有色金属精深加工为主的项目,锂电池用电解铜箔产能5万吨,光纤预制棒产能400吨,光纤产能1300万芯公里,钛锭产能1.3万吨,铝型材产能12万吨。在发展两大主导产业的同时,园区也加快发展集生物制药、医学检测、保健食品、乳制品、高原特色产品、健康咨询、养老为一体的大健康产业,积极引进培育首饰加工、玻璃制造、印刷包装等都市轻工业,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数字经济、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科技服务等现代服务业。

未来发展思路“十四五”期间,园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按照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市第十五次党代会和省委全会、市委全会部署要求,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聚焦打造全国生态文明高地,建设产业“四地”,着力构建“2+N”绿色低碳循环现代产业体系。“2”即持续打造“两优”。聚焦碳达峰、碳中和国家长远目标,以“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为契机,依托青海丰富的太阳能资源,持续完善硅材料光伏制造绿色产业链,做强新能源优势产业;强抓国家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机遇,依托青海丰富的金属资源和产业基础,拓链条、补短板、促提升,做强有色金属精深加工新材料优势产业。“N”即着力构建“N”个多元化产业协同发展格局。着力推进信息技术新业态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积极培育数字经济产业;立足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战略需求,以半导体和光电子材料为重点,积极培育电子信息材料产业;充分利用青藏高原独特的动植物资源,补齐高原医养健康服务产业链,做优高原生物大健康产业;着力培育“专精特新”创新型企业,做优都市轻工业;积极推进与城东区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总部经济、科技商务、文化旅游等生产生活性服务业;全力将园区打造成高原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全省产业转型升级引领区和全市产城融合示范区。

责任编辑:李雪红

首页|电脑端|网站地图

法治廉政网视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