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文化艺术

戚建庄‖隽永的中秋节

2023/9/28 9:55:55 来源:顶端新闻   作者:戚建庄


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一起,

构成了中国传统的四大节日。

在廿四节气的秋分之时,

人们隆重地举行祭礼,

祈求月神的保佑和粮食的丰收,

并赐予夫妻健康的孩子。

“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以及“秋分夕月”,

就是先秦时代为后世留下的朦胧史诗。

遥想汉代,

随着南北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融合,

中秋节开始了普及,

人们在这一天,

添加上了敬老、养老和供奉雄粗饼的习气。

注目唐代,

流行的中秋风俗,

得到了朝廷许可而形成为全国性节日,

在都城长安达到了繁盛,

许多诗人由于咏月而诗作成为名篇:

李白在《月下独酌》中迷惘——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杜甫在《八月十五夜月》中舞动——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张九龄在《望月怀远》中吟唱——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刘禹锡在《望洞庭》中遐想——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境未磨。

不仅如此,人们还从中秋节的活动里,

演绎出了嫦娥奔月、吴刚伐桂和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故事,

营造的氛围无限浪漫又扑朔迷离。

回顾北宋,

把阴历八月十五正式定为中秋节,

民间开始小饼嚼月、节令品食,

在中秋之夜举杯唱和、登台赏月,

笙芋袅袅云霄入戏。

浓浓秋思不断涌现在名家诗作里,

最具影响力的是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诗人不仅借明月

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

同时还表达出自己

旷达的胸襟和乐观的情致。

明清完美造极,

世俗赏月情趣愈益浓厚且规范有致:

家家户户设置月光位,

案几上摆放的祭果饼呈圆形,

图案绘月宫符象——

或兎如人立或月宫蟾兎,

寓意团圆幸福,

并朝着月出方向虔诚地跪拜,

乃至成为人生旅途中最浪漫的记忆。

中秋时节月光明,

万水千山都是情。

2006年5月20日,

国务院将中秋节列入

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自2008年起,

中秋节被列入国家法定节假日。

“八月十五夜,

月色随处好。”

如此旷达的境界,

怎不让世人的情绪兴奋达极致: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庭中幽岩泛桃香,

缘似银镜胜华光。”

“千山万水难如你,

又是清辉不寐时。”

“普天同庆新蜜月,

家家举杯品佳酿。”

“唯愿当歌对酒时,

月光长照金樽里。”

隽永的中秋节,

年年岁岁花相似,

岁岁年年月儿圆,

永永远远乃至无极!

2022年8月19日


责任编辑:李雪红

首页|电脑端|网站地图

法治廉政网视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