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文化艺术

礼以立人,艺以养人,行以成人

2018/10/23 10:18:23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作者:通讯员 宋婕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案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广州城市职业学院探索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的素质教育实施路径,凝练了“礼以立人、艺以养人、行以成人”的传统文化育人理念,形成了“一课三平台”的传统文化育人模式,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

传统教化思想现代德育转换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立足第一课堂,从2006年9月起就开始将“国学精粹”作为公共必修课,同时开设古筝、书法等艺术选修课,开办“城市国学讲坛”,形成了“礼以立人、艺以养人”阶梯提升的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课程。同时用好第二课堂,成立国学经典讲习团、茶艺社等10个传统文化社团,开展琴茶雅集等传统文化活动。学院在校外建立了28个传统文化实践基地,经常性开展传统文化义教等社会服务。这样,通过社团、活动、社会服务三个修身实践、活动育人和回报感恩平台,“行以成人”理念也逐渐完善。

通过“一课三平台”的构建,学院发挥优秀传统文化修身为本、德技并修思想在职业人才培养中的独特作用,从知行合一论、生活教育论、知情意行协调发展德育论出发,将中国传统“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教化思想进行符合高职学生特点的现代转换,把育人目标具体化为立人、养人、成人并分别以礼、艺、行为基础,重人格养成而非一般知识传授、重实践育人而非单纯理论灌输,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端正人生价值观、提升自身素养的重要源泉。

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课程的构建

创设“理论精粹+国学体验”模式的传统文化公共必修课。公共必修课是全面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底。根据高职院校学制短、课程多和高职学生理论素养弱、实践欲望强的特点,学院创设适应高职课程体系的公共必修课“国学精粹”(27学时、1.5学分),纳入全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采取“理论精粹+国学体验”模式,设计守礼、明志等15个模块,通过课上“礼敬师长—吟唱雅乐—经典读写—经典讲解—经典智慧—雅艺实践—行为检测”、课后“每日一礼”等环节,增进学生对孝亲、诚信、敬业、好学等中华传统美德的理解,落实“礼以立人”的育人理念。

开设“艺术涵养+工匠精神”修身实践选修课程。在公共必修课的基础上,借鉴中华诗教、礼教、乐教传统,结合学生兴趣和修养特点,常设“古诗文欣赏与吟诵”“古琴艺术理论与实践”等琴棋书画诗礼茶各门类共28门“艺术涵养+工匠精神”修身实践选修课,让学生乐学善用,涵养性情,实现“艺以养人”。

开办“学术性+趣味性”的传统文化讲坛。在“国学精粹”教学模块中设计学术性与趣味性并重的“城市国学讲坛”,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与艺术大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登台开讲,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国学大家的魅力,拓宽文化视野,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优秀传统文化实践平台的搭建

搭建修身实践平台,唤起学生文化自觉。以学生社团为载体,以琴棋书画诗礼茶等雅艺为修身内容,让学生在雅艺研习、技艺竞赛等活动中涵养身心。学院共成立国学经典讲习团、清心茶艺社等10个传统文化社团,成为全校最活跃的社团群体。茶艺社、国乐社、墨阁社在历年全校社团评优大会上获冠军社团、人气社团等荣誉。学生社团经常为各类大型活动、会议提供服务,展现了良好的传统文化修养。

搭建活动育人平台,增强学生文化认同。组织开展丰富的校园传统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德行教育。一是开展传统文化普及活动,如连续11年举办全校“国学经典诵读大赛”,通过规定动作、才艺比拼等比赛方式展现优秀传统文化魅力。二是开展传统礼仪节日活动。举办了7届孔子诞辰纪念活动,弘扬尊师重道、明礼守仁的传统美德;开展上巳节、端午节等节庆活动,引导学生体验传统节日的丰厚文化内涵。三是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校际交流活动,如连续7年举办广州地区大学生现场书法临摹大赛。

搭建回报感恩平台,提升学生文化自信。通过开展社会服务活动,实现 “教、学、养、用”一体化,增强学生文化自信。一是开展大型优秀传统文化服务,2010年广州亚运会期间组织社团开展志愿者服务,受到国家领导人温家宝以及亚奥理事会主席艾哈迈德亲王的高度称赞。二是长期开展社区传统文化服务,每年组织社团开展义教、义演活动百余次,形成“学院-社区”相结合的文化素质教育模式。三是开展企业传统文化服务,组织学生在“少儿国学普及与传播的亲子互动关系研究”等项目活动中担任传统文化实践小老师,提升学生服务社会能力。

《中国教育报》2018年10月23日第9版 版名:职教周刊


责任编辑:齐梓怡

首页|电脑端|网站地图

法治廉政网视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