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公益
尤晓阳:与孤独症孩子相伴同行
2019/3/26 14:13:58 来源:人民网-社会频道 作者:王申占
人民网北京3月26日电
舞台上,五六个孩子在演出小品《数学课》,有模有样;才艺串烧《不再犹豫》,各显其能;诗歌朗诵《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字正腔圆,一板一眼……
你要是知道,这些表演者是一群患有孤独症的儿童,是不是会很惊讶!而台下观众里,有一个人,正在悄悄抹去眼角的泪水。为这样一群孩子,他已经花费了10多年心血。
他叫尤晓阳,一个用时间,更用心陪伴孤独症孩子的人。
走进深圳盛大博林少儿康复中心,与传统自闭症训练机构很不一样。传统训练机构的课室是清一色的白墙,而这里却色彩缤纷:有超市、医院等主题游戏室和专门的美术室,走廊上张贴着报纸,还有小朋友专用的小厨房;更不一样的,是这里的气氛,到处都是小朋友和老师的欢笑嬉戏声。
尤晓阳原本在一家幼儿师范学校当老师。上世纪九十年代,他下海经商,顺风顺水,直到2007年,他3岁的儿子被确诊患有孤独症。此前,尤晓阳对孤独症几乎一无所知,在求医问药和不断翻看资料的过程中,他遇到了所有家长都无法接受的残酷现实——所有的理论前提都认为孤独症孩子没有康复的可能,永远不可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他不得不把生意都停下,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儿子身上。
2008年,经过艰苦的思想斗争,并征得夫人的支持后,他毅然决定卖掉自己的多套房产,开办了深圳盛大博林少儿康复中心。学校开办之初,儿子是他学校唯一的学员。虽然艰难,儿子却是他最坚强的支撑。
2013年,经过5年的潜心研究和实践,部分孩子以及他8岁儿子的变化,让他既意外又惊喜,经专家医学诊断,有个孩子竟然摘掉了孤独症的帽子,这让“土专家”尤晓阳对他的“动机构建”教育模式更加有信心。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属于精神类残疾,主要是以社会交流障碍、言语和非语言交流障碍、狭隘兴趣和重复刻板行为为主要表现的儿童发育行为疾病。
尤晓阳认为,自闭症之所以表现出广泛性发展迟缓,其核心问题是由于他们的社会行为动机缺失所导致,而社会行为动机缺失,又因他们的社会需要的缺失而产生,换句话说,这一切都是因为他们的社会性缺失所造成,没有社会性才是“自闭症”的真正病因。
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尤晓阳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动机构建理论。尤晓阳介绍,孤独症孩子之所以没有社会性,是因为他们缺乏和人交流的动机,传统的认知、情感、和社会行为训练,结果是听口令、条件反射而已,并非是主观驱使,没有口令一切照旧。博林教育重点放在让自闭症的孩子从对物的沉迷中走出来,建立起和人的互动,构建和人交往的动机,也只有和人交往,才会发展出语言和交流。
任何理论都要经过实践的不断检验。2013年,尤晓阳启动了这一理论的再检验项目,他抽调了康复中心的62名3岁到10岁的典型性自闭症儿童,分三批次进行动机构建的教育干预,每一批次以两年为一个教育干预周期,2018年5月,62名儿童中,很多孩子康复良好。
为延长这一教育模式的效应,尤晓阳收购了一家民办小学,并不断完善师资和教育实践,截至目前,尤晓阳已在他创办的小学里安置了数十名康复良好的学生。
尤晓阳呼吁,全社会都应更多地关注这群特别的孩子,不要给孩子贴上“标签”,应该用宽容与接纳的态度,继续探讨自闭症教育之路,共同努力去改写这群孩子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