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民生在线

藏在深闺人不知的羊肠沟居然如此美

2019/4/24 16:49:34 来源:法讯参考河南   作者:杨春江

本网讯(文/图 杨春江)风景就在身边,何必去看名山大川?暮春的一天我和几伙伴到合峪镇西北角的羊肠沟游玩,虽然是本乡本土相伴身边的地方,但这样深度考察式的探究旅游还是首次,羊肠沟那独具特色的民居,农耕时代的印迹,绿波如怒的竹海,多彩多姿的锦鸡使人流连忘返,依依不舍。更有原生态的生活方式,茂密的天然林海,没有千篇一律的村村通水泥路,贴近自然的山间砂石公路更使人感觉到融入了大自然。

羊肠沟村位于合峪镇西脚,距离镇政府15公里,东北邻嵩县旧县镇,西接杨沟门村,由庙上,上村,瓦房沟三个组。杨长沟村地处深山,林木资源丰富。羊肠沟地理位置非常独特,“出门到嵩县,翻山是栾川”。被戏称为合峪镇的一块“飞地”。羊肠沟虽然地处深山,自然景观属于原始状态,但交通便利并没有山高路远,坡陡险阻的感觉,从洛栾快速通道旁的童子庄进沟三公里即到。如果上洛栾高速从旧县收费站下车则更快捷,五分钟即可到达目的地。

一 农耕往事

羊肠沟的居民大多是移民,原住民很少。移民中李姓居多,也是最早迁居此地的居民。相传清朝中期,李姓从山西洪洞县迁居至此定居。解放前樊姓从宜阳白杨逃荒到杨长沟,王姓从南阳内乡逃荒来到这里。总之杨长沟几大户全是移民到此的外乡人。如今全村15个姓氏,李姓最多28户,其它有王,付,樊稍多一些。

羊肠沟是个人居相对集中,人口较少的地方,如今总人口304人。绝大多数在合峪镇区生活,如今留居在家的不到二十几人。听随行的郭红建支书介绍,羊肠沟虽然地处深山,但土地肥厚粮食可以自足,即使在集体年代也没有明显的缺粮现象,因此虽然人均不到一亩耕地(228亩),但足以养活一村304口人。在这里依然保持着农耕时代的印迹,在上村组和瓦房沟组我们看到了道道梯田蜿蜒在青山之中,村民们仍然用耕牛犁地,老人小孩忙碌着春耕,“阡陌相连,鸡犬相闻”的情景再现眼前。石碾,石磨,石磙,石臼这些原始农具到处都是,让人仿佛回到了那遥远的农耕时代。

这里本是战乱年代逃荒的偏僻深山,但勤劳的先民们扎下了脚跟,一点一点的开垦着土地,有了可以安身处所,有了可以渡命的土地,温饱之余拾起了“耕读持家”的传统,1946年春,几户人家商量,从偃师请张仲渠到杨长沟任教,利用三间火神庙做校舍,有学生二十多人,外村也有孩子在此就读。然而时局动荡,1947年秋停办,孩子们到外地上学太远,因此辍学在家。一直到1959年羊肠沟的孩子们才结束到外地上学的历史,在本村办起了一所正规小学,有学生18名。四级复式,教师一人。“耕读持家”这一农耕时代的优良传统,在中国人身上打着深深地烙印,无论在天涯,无论是海角,只要有人生息的地方,就有以农为本,以教育立身的中国人。

二 走进民居

我们的祖先从刀耕火种开始,学会了种庄稼。从居住天然洞穴到建造半坡式草棚,圆形草棚,一步一步的演化到今天,人们居住在高大明亮的洋式居室里,过着现代化的生活,这一切的变化也只是三四十年的光景,然而到了羊肠沟你会发现你已经身处上世纪八十年代,仿佛时光隧道把你拉回到少年,童年时代。而那些八零后,九零后们也只能依偎在奶奶身边,听奶奶讲那过去的故事。那些漂亮的民居对他们来说就是一个美丽的传说。

羊肠沟人在改革开放后纷纷走出深山到城里谋生,多有成就者在城里安家生活,留在家乡的是那些不愿离开故土的老人,他们住在老房子里,耕种着先民开垦的土地不忍荒弃,仍然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过着恬淡自然的生活。老房子也被完整的保存下来和谐自然的隐藏在青山绿水间。如果你不期而遇的闯入,会有一种久违的田园生活感觉,不由的停下脚步,不由的流连忘返,依依不舍。

那高大的楸树整齐的排列在人家屋后,开着淡雅的花,好像屋顶上的一把花伞,遮住风雨,遮住严霜。

暮春时节,屋旁的小溪里野菜正嫩,拍一拍耕地时落在身上的尘土,带着微微的疲倦,洗洗手,薅一把野菜。再到土堰上,梯田边割一把春韭,大芦花咯咯地叫着,向主人表功,于是走到鸡窝旁摸出还带着体温鸡蛋,中午的食材已经备齐,不用去菜市场里斤斤计较,不用害怕食材中的添加剂和农药,一切都是那无自然平淡。柴锅里的水是屋后清泉里用竹竿接通到厨房的,天然净化,熊熊燃烧的柴火已经把水烧滚,单等把面团擀好,切成面条。午饭已成,喊回正在耕地的老伴吃饭。

羊肠沟的民居结构是统一的豫西民居样式,或三间上房两对厦子,或一字排开明三暗五。但这里清一色的青砖到顶的瓦房很多,虽然年代久远,但仍然有当年那种大气豪华风范,这种用青砖砌墙,青瓦做顶的建筑,是很少见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兴建瓦房,但大多数是土墙夯制青瓦铺顶。而青砖到顶的瓦房在这里能够成片而建,足见当初羊肠沟人的富足。苏东坡有诗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门前万竿竹,堂上四库书“。

虽然苏东坡是历史上闻名的大文豪有君子之好,而羊肠沟的先民们是目不识丁的农民但对于竹子的喜爱丝毫不下于苏东坡。在羊肠沟家家户户门前必有一片竹林,并且是遮天蔽日郁郁葱葱,如果想走进一个三五户人家的小村落,就必须穿过竹海才能看到隐藏在竹海里青砖瓦房。这里的竹林连片而生,除了耕地以外,沟旁溪边房前屋后全是竹子。在以前竹子是羊肠沟人的主要收入来源。每年可以卖竹子或者加工品竹帘,竹篮,竹筛,竹筐等用品。如今现代生活用品充斥市场,传统的竹子产品退出了市场,积年累月羊肠沟的竹子变成了海。

有人说重渡沟是万亩竹海,只有去看了才知道竹海原来这么简约人工,而羊肠沟的竹海是纯自然天生而成,在林间,在深沟,在人家房前屋后随意生长,不饰雕琢,没有重渡沟式的竹海长廊,没有竹楼客栈;竹床、竹凳、竹椅、更没有竹杆舞,竹筒米饭、竹笋烩莱、竹叶香茗、竹萧悠扬。只有原生态的自然风光。

在一处废弃的土砖窑旁,郭支书说:这个砖瓦窑烧的砖瓦供全羊肠沟盖房用,一家一户分到砖瓦后,一挑一挑的担到家里,慢慢积攒,等到够盖房用后,便全村人一起齐心合力把青砖瓦房盖起来。原来那些独具特色的青砖瓦房是这样盖起来的。如今砖窑废弃了,青青的竹子长满了砖窑,成了竹海。人与自然就是这么巧妙。

四 多彩锦鸡

锦鸡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是一种雉科动物,分白腹锦鸡和红腹锦鸡两种。锦鸡的羽毛非常华丽,因雄鸟具有一身艳丽无比的羽毛而世界闻名。全,绝大部分都分布于中国,其中红腹锦鸡更是我国特产。而羊肠沟有锦鸡上千只,虽然春天是锦鸡求偶的季节,我们在羊肠沟没有见到锦鸡,但在田头路边看到了一只受伤的锦鸡,已经非常难得。锦鸡一般是秋冬季节出现,现在羊肠沟居民很少,锦鸡在冬天下山后成片成队的活跃在路旁的荒地里,人在稍远的地方观察它并无妨碍,不能太近,远远看去色彩灿烂铺路一地,如同彩锦。锦鸡喜欢活动在海拔2000—4000米的荒芜山地,荆棘,灌木丛以及竹林中,以农作物,草籽,竹笋为食。

锦鸡求偶炫耀是一大特色,当雄锦鸡向雌锦鸡求爱时,它先向雌鸟走过去,一边低鸣,一边绕雌鸟转圈或往返疾奔并察言观色,待站立在雌鸟正前方时,雄鸟身上华丽的羽毛都向外蓬松,彩色的披肩羽盖住了头部,很像抖开的折扇。靠近雌鸟的翅膀稍稍压低,另一侧的翅膀翘起,翅膀上和背、腰上的五彩斑斓的羽毛都展现在雌鸟面前,尾巴也随着倾斜过来,使美丽的尾羽和尾上的覆羽显得十分明亮,双眼向雌鸟脉脉传情。这时,雌鸟已被雄鸟的绚丽羽毛和一系列炫耀动作搞得眼花缭乱,不时地发出“咝咝”的艳羡声。

暮春时节,正是锦鸡求爱的浪漫时光,我们走在竹林里,走在山下,听到锦鸡的叫声,知道锦鸡正在谈情说爱。

风景就在身边,我们何必去看名川大山。或周末,或假期邀几个好友到羊肠沟去,观竹海,赏民居,体验农耕生活,听锦鸡的浪漫爱情故事。岂不更有小资生活趣味?在不久的将来赛车爱好者有了体验飞驰人生的地方,这里有砂石赛道供你飞驰,在羊肠沟那蜿蜒起伏的山顶上体验“秋名山“的感觉。

超越梦想 飞驰人生将在你身边的地方体验。地址:洛阳栾川合峪镇杨长沟村

垂询电话:13838463758

责任编辑:齐梓怡

首页|电脑端|网站地图

法治廉政网视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