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民生在线

“小四川”脱贫记

2019/5/10 9:32:21 来源:法治中国廉政网视   作者:徐庆涛 于俊鸽 马艳君

法治中国廉政网视河南汝州讯(徐庆涛 于俊鸽 马艳君):人物档案:何风英,女,57岁,籍贯四川,短发,身材瘦小,看起来十分精干,1982年经亲戚介绍嫁到米庙镇焦岭村,由于她话音中带着厚重的地方口音,被村民亲切地称呼为“小四川”。

焦岭村位于米庙镇东北部约5公里处,东与焦村镇相邻,北部紧挨大峪镇,是坐落在半山腰的一个村庄,属深山区贫困村,群众居住条件较差,农业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严重制约了该村的发展。

何风英和她丈夫魏文正就生活在这个村庄。

当贫困户是个耻辱

何风英很要强,2015年底,她家被确定为焦岭村贫困户的那一刻,她很不高兴。

前些年,何风英一家常年外出做生意、务工,是村里人人皆知的“能人”,多年外出她们也积攒了一些钱,可除去家庭日常生活开支外,几乎全部用于两个儿子上学、结婚上面。后来,何风英的爱人魏文正先后身患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需要经常诊治,巨大的医疗开支费用一度让这个家庭压得喘不过气来。

“我感觉当贫困户是最大的是耻辱,觉得抬不起头。两孩子结婚、丈夫看病是花了很多钱,但总体还是自己做的不够好,没有挣到更多的钱,让家人跟着受苦……。”谈到被确定为贫困户,当时的何风英是满心的自责和不甘。

三进西藏 中印边界做生意

在焦岭村,提到何风英,人人都夸她敢想敢干,是位善于动脑筋的人。

1992年,当年30岁的何风英,考虑到焦岭村人均耕地少,土地贫瘠,收入低,就动员魏文正,带着年幼的两个孩子和娘家弟弟一起,第一次进西藏做馒头卖馒头。刚到西藏,人生地不熟,有时还受到当地人的欺压和排斥。谈起第一次进藏时的种种艰辛,何风英满眼的心酸。好在咬牙坚持下来,一坚持就是3年。何风英第2次进西藏经营小吃店生意。第3次开始在西藏承揽小型土建工程……随着时间的积累,和附近周围人由生疏到熟悉,几年间,大家都知道来之河南的媳妇-四川人何风英,都知道她的淳朴、善良和吃苦耐劳。

在两个孩子和丈夫心中,何风英就是一家的“魂儿”,是家里的“穆桂英”,是她带领一家人东奔西走做生意。经过长期的西藏生活经历,何风英把视线投放到更远的普兰县--位于西藏与印度边界的一座小城。当地举办的各类物质交流会、展博会到处有她活跃的身影。

“我所经销的都是小东西,小孩儿衣服呀,妇女生活用品呀、农副产品呀……,通过这些物品的销售,我不仅赚取了一定的利润,更重要是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何风英欣慰地说。

苦心经营 改变贫穷面貌

在邻居眼中,何风英是位不知疲倦、永远在奔波劳累的农村妇女。在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眼中,何风英一家是最有志气的贫困户。

由于年纪大和家人身体原因,何风英和丈夫再也不能像年轻时候出去挣钱了。“出去有出去的挣钱方法,在家也一样有自己的活路”。为增加家庭经济收入,何风英用尽了各种办法,增产增收效果明显。

“何风英干活啃吃苦,土地上舍得下功夫,你到地里看看,地里庄稼最好、草最少的肯定是她家的地”。“一个妇女家,除了照顾患病行动不便的丈夫,还要照看三四个孙子顺女,又把庄稼打理的这样好,这个女人不简单”。

一提起何风英,焦岭村村民纷纷赞不绝口。村民赞誉声声的背后,是何风英的坚韧、辛劳和付出。

为了搞好农业生产,何风英在照顾好丈夫和小孩子们的同时,只要一有空,就整个泡到田地里,中耕、除草、打药。“干农活,没有白出的力,只要功夫到,庄稼肯定长的好。”何风英笑着说。

不仅自己家的作物种得好,收成高。为解决一家人吃饭问题,何风英考虑到焦岭村耕地大多为丘陵旱地,再加上春季少雨的特点,粮食生产无保障。她就通过熟人介绍,到米庙镇曹庄承包了3亩水浇地,用来种植小麦和玉米。同时,她还带领5、6名妇女到邻村的一个果园打工,还当上了果园的大总管,施肥、修剪、浇水、打药、除草等每一个环节她都全程参与,生产管理所需要的各项开支,都一一登记,并及时报给果园园主。

由于踏实肯干,增产增效显著。2016年12月,何风英一家人作为焦岭村第一批脱贫户光荣脱贫。

孝老爱亲 美中留有遗憾

美也环境、苦也环境。由于焦岭村地处山村,何风英的两个孩子都招亲去了女方家,大儿子魏宏基招到了风穴路街道,二儿子魏亚涛生活在焦村镇。虽然两个孩子都很孝顺,但这也是她心里留有遗憾的地方。

日前,魏宏基和魏亚涛都和何风英夫妻俩签订了孝赡养老协议,每月都会给她们送来一千多元钱生活费,但在她看来,这个协议根本不需要。

“现在孩子们压力大,都要养家糊口,我们老俩口自己能干的尽量多干一些,尽可能地不给他们增添负担,自己养活自己。他们每月给的钱,我先替他俩存着,等有需要的时候再给他们。”何风英说道。

责任编辑:齐梓怡

首页|电脑端|网站地图

法治廉政网视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