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文化艺术

高考,一首砺炼人生的歌

2019/5/31 14:27:15 来源:法治中国廉政网视   作者:李佳芳 张文卿

法治中国廉政网视讯(李佳芳 通讯员 张文卿):又值高考。对于高考,评说很多,但人们关注的焦点大多放在这个作为能否接受高等教育考试的本身。由于中国目前高校招生计划的有限性与社会对受高等教育需求旺盛的矛盾导致了高考的“残酷”性,不少人呼吁:“取消高考”!我与持这种观点的人恰恰相反,认为中国的国情决定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仅不能取消高考制度。因为高考不仅仅是一次升学考试,在这种形式的后面还有着非常珍贵的“附加值”――它是一首砺炼人生的歌。

通过备考学生们学到了知识,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不成才”。可以肯定地说,假若没有高考这个压力,多数学生是不可能有现在这种追求知识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学习热情的,校园也不可能有现在这种学习氛围。不可否认,这种轰轰烈烈的背后有很多被动的成份,但它客观上造成的效果是积极的。有人认为高考“急死校长,累死教师,愁死家长,苦死学生”,但反过来说,如果没有高考,从眼前看可能是校长不急、老师不累、家长不愁、学生不苦,但最后会是什么结局呢?很显然,学生不仅不可能很好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还很可能会成为不学无术的耍哥耍妹,甚至因为太闲散自由而导致孩子们无事生非,有的甚至成为社会的渣子。显然这个结果是家长和社会都不愿意要的!

“知识改变命运”是个不争的事实。知识不仅能改变个人的命运,更是立身做人服务社会的重要基础。知识更是民族振兴的重要保证,全球化使国际竞争加剧,当今世界是谁拥有科技知识谁就主导世界,谁科技知识落后就要挨打,就要被挤压淘汰。我国要立于世界强国之列必须发展科技文化事业,培养有知识、有文化的公民。试想不学无术在当今激烈竞争的世界,个人能有立身之地,中华民族能够振兴?是的,通过艰苦的备考,我们的学生是要吃些苦受些累,但我们要懂得“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我们的老师和家长都要明白这个“狠”下得是值得的,学生们在得到艰苦磨练的同时,学到了知识,有了坚实的科学文化知识基础,不仅为进大学深造拿到了“绿卡”,也为自己学习技术技能,包括为将来的家庭生活掌握了必要的知识储备,为个人的命运和民族的复兴打个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通过高考,学子们在公平激烈的竞争中磨练了意志。几十年来,中国的高考制度之所以能被绝大多数人认可,就在于它在目前可以说是最公平的竞争。它不看你的家庭背景,不管你是富是穷,它唯一的标准就是看你的成绩。科学证明人的智力差别是十分微小的,无疑,在这激烈的竞争中就看谁能吃苦受累,谁能坚忍不拔、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特别是在现在生活条件普遍提高,独生子女居多的情况下,在中国这种具有溺爱子女传统的国度里(西方发达国家相对讲对子女要“残酷”的多),可以设想,如果没有高考,多少家长会忍心让孩子三更灯火五更鸡地学习,为高考盼得人憔悴?如果任凭家长们溺爱,又有什么学风可言,特别是在当今改革开放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的背景下,又有什么素质教育可谈?我认为高考最大的贡献就在于它对学生产生的“逼”的效果。它逼着我们的学生去学、去钻研、去思考、去拼搏、去三更灯火五更鸡。这种“逼”实际上是相当长的一个阶段,是从小学就开始的,而且是全方位的“逼”-学校、家长、社会。通过“十年寒窗苦”的洗礼,学子们在掌握考大学需要的知识的同时,也锻造了坚强的毅力和顽强拼搏精神,而这正是将来进入社会、适应社会最需要、最宝贵的东西,这才是真正的素质提高。

学子们在探索学习方法过程中,提前找到了将来如何生活、工作、做人的答案。准备高考的漫长过程中,通过老师的传授、引导、启发,通过学生间相互学习交流,通过个人的总结摸索,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掌握科学有效或者比较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这些方法(经验)对今后人生,可以说对一辈子都是大有裨益的。如,学生学会了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制定学习计划,将来独立生活走上工作岗位后,就同样会很好地计划安排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面对众多的考试科目能够合理分配时间、会“弹钢琴”,做到各科都不耽误,各科都能学好。走上社会后,就能统筹兼顾、从容不迫、有条不紊应对各种复杂的局面;考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在各个不同的时期突出重点、抓学习上的主要矛盾的方法,对将来也很有帮助,在生活工作中他们就更能分清事物的主次和轻重缓急,牵住牛鼻子,掌握主动权,抓起工作来就会有力度。同样,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摸索出的如何处理好学习与休息、玩与学、苦与乐、张与驰的关系,也为今后的工作生活积累了经验。此外,在长期的学习备考中,同学之间互帮互学、共同进步的经历也使学生们懂得了合作互助的意义,走向社会后就会与同事合作共荣、互助共进。总之,在探索学习方法过程中使孩子们提前找到了将来怎样生活、怎样工作、怎样做人的答案。

学生们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时,也为人生积淀了厚实的财富。“抓住我吧,训练我吧,对我严格管教吧,我将把整个世界呈现在你的脚下。千万别放纵我,那样,我会将你毁灭”这是有人对习惯的重要性的描述。只要我们稍作研究就会发现,所有成功人士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基于良好习惯构造的日常行为规律。正是这些好习惯,帮助他们挖掘出更多的与生俱来的潜能。如果说高考犹如一场战争,那么备考的过程就是努力打赢这场战争的准备过程。为了打赢这场战争就必须有足够的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而这两方面的准备都要靠平时严格的勤学苦练,通过听讲、作题、思考,特别是高强度的反复练习和模拟考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周密思考的习惯。对老师讲的,教材上写的,特别是手上拿到各类试题后,如果不周密地进行思考,就可能跑题,就答不出、答不准,就难以得分,因此必须养成周密思考的习惯。严谨细致的学风。粗枝大叶是成功的大敌,也是人们最易犯的错误。而高考这种“一锤定音”却残酷地要求来不得半点的疏忽,错个正负号也许你就与名牌大学擦肩而过,一个题目不看清你就可能与大学无缘。正是这种残酷性,使得我们的学生更加注重细节、一丝不苟。坚强的意志毅力。高考又如一次人生的长征,在这个长征的途中,有各种艰难险阻,学生会遇到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打击,这种长期的艰难困苦使得那些意志薄弱者败下阵来,或当逃兵、或举手投降,但更多的是培养了广大学子们的毅力意志,使他们在经历风雨后更加坚强,信念更加坚定,更加矢志不移。强烈的竞争意识。大学招生的名额有限,名牌大学的招生名额更有限,谁缺乏竞争意识、不做长期艰苦努力、谁有半点的懈怠谁就会被淘汰出局,就没有机会升学深造,就会成为当今知识社会的弱者。高考的这种激烈竞争培养了学生的不言败、不服输、追求一流、追求第一的强烈竞争意识。求实的治学态度。“态度决定一切”。在迈向高考的旅途中,态度同样决定成败。在高考的道路上没有任何捷径可走,来不得半点的侥幸,唯有勤为径;没有任何弄虚作假的空间,谁在高考的路上作假,谁就会葬送走这条路的命运;靠不到老师靠不到父母,所谓的“关系”“门道”都会无济于事;谁不踏实治学谁就不可能考得理想的分数。要想取得好成绩只能靠自己以踏踏实实、老老实实的态度去学、去钻、去模拟训练。这也培养了学生踏实做事、诚实为人的品质。此外,通过高考的过程还培养了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习惯,敢为天下先的探索创新精神等等,这些无疑都是人生的宝贵的财富。

高考是一首人生难得的歌,就因为它锻炼了人、塑造了人。可以说没有高考的人生至少是一种遗憾,有了高考的人生,虽然多了几分艰辛,但却更添了几分壮丽色彩,无疑高考对每个学子来说是一种神圣的洗礼。

责任编辑:齐梓怡

首页|电脑端|网站地图

法治廉政网视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