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文化艺术

“中国戏曲活化石”新昌调腔:透见小剧种70载风雨路

2019/6/28 15:20:38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

“中国戏曲活化石”新昌调腔:透见小剧种70载风雨路

图为新昌调腔廉政大戏《甄清官》。新昌县纪委监委供图

中新网绍兴6月28日电(项菁)“从奄奄一息到高歌猛进,新昌调腔这70年走得不容易。”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新昌调腔传承人章华琴受访时感慨。

新昌调腔是明代南戏“四大声腔”之一余姚腔的唯一遗音,素称“中国戏曲活化石”。70年来,新昌调腔的传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但随着各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愈发重视,地方小剧种也受到雨露滋养而再度繁荣。

“新中国成立以前,新昌调腔已是奄奄一息。”章华琴回忆,幸运的是1953年,政府对新昌调腔展开了抢救性保护,它才有了剧团的守护。

挖掘调腔内涵、培养戏曲演员……多方面扶持下,古老声腔迎来了新的春天,1982年新昌调腔剧团演出283场次,收益7万多元人民币。

图为民众正在欣赏新昌调腔。新昌县纪委监委供图

图为民众正在欣赏新昌调腔。新昌县纪委监委供图

然而传统戏曲的舞台并不总是灯火璀璨。

新昌调腔系地方小剧种,不少依靠戏曲为生的演员因担心其前途,纷纷投奔大剧种。“1987年,剧团仅有40多人。”新昌调腔剧团团长王莺受访时说,除了存在“小剧种小前途”的标签,还由于新昌调腔属高腔系统,其高难度的唱腔也让许多戏曲演员望而却步。

而在随后流行文化的浪潮中,不论是演员数量还是观众热度,新昌调腔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状态。起起伏伏之中,王莺坦露,新昌调腔“第二个春天”终于在2006年到来。

为保护文化遗产,2006年国务院批准命名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新昌调腔是其一。此后,古老声腔便在政府扶持、剧团努力、市场催化之下再度兴盛。

“为延续600年的中华戏曲精粹,新昌既投入扶持资金、增强育才力度,亦从传承老戏、创新剧目等方面发力,全方位振兴传统戏曲。”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文化广电旅游局局长高雪军说。

新昌调腔《甄清官》则是该剧团于2010年创排的廉政大戏。新昌县纪委副书记、监委副主任陈达军介绍,该剧目通过甄完的清廉事迹,演绎了一位洁身自律、夙夜为民的清官形象,至今仍受诸多观众追捧。

“乔扮行,勘查实况察民情……”在28日新昌县儒岙镇文化礼堂,甄完的事迹激荡着舞台下数百名观众的心。

除了创新剧目题材,新昌调腔剧团还通过对元曲《北西厢》《汉宫秋》的保护传承,对经典剧目《闹九江》的整理改编,对调腔开展保护性传承。在这70载风风雨雨中,新昌调腔的遗音仍在今天各地回荡,弘扬着国粹的博大精深。

2017年12月的中央戏曲联欢晚会上,新昌调腔作为9个地方剧种之一进行了演出;2018年,新昌调腔剧团在国内演出111场次;2019年2月,新昌调腔首次走出国门,在美国洛杉矶唱响了中国的最古老声腔……

新昌调腔的传承之路不仅折射了该剧种的风雨路,更映射出在五千年华夏大地上,现存360多个小剧种不断跻身时代的传承之态。如浙江省戏剧家协会主席黄先钢所言,70年来,许多地方剧种坚定延续历史文脉,勇于碰撞时代新风,守护着一方文化瑰宝。

责任编辑:齐梓怡

首页|电脑端|网站地图

法治廉政网视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