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文化艺术

“靠山吼”:亟待拯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9/8/7 16:04:32 来源:   作者:郭振卫

“靠山吼”:亟待拯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核心提示:靠山吼是豫剧的前身,是传统的戏剧,也称河南梆子,早期豫剧多在山区演出依山平土为台,故被称作“靠山吼”。靠山吼在河南伊川县境内主要分布在白沙、鸣皋、彭婆、半坡等乡镇。靠山吼起源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500年的历史,目前,靠山吼剧团的发展极为困难,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瑰宝亟待传承与发展,地方政府有义务有责任提供支持和帮助,让传统文化走向复兴。

资深记者 郭振卫

中国的传统戏剧有一个独特的称谓那就是戏曲,它与希腊的悲喜剧和印度的梵剧,堪称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中国戏曲有300多个剧种,运用歌舞形式表达剧情是中国戏曲的主要手段。这也包括了京剧,地方戏曲和话剧。

河南是戏剧之乡,自明清以来,河南有据可查的曾经流行的剧种达45种之多。除豫剧、曲剧和越调三大剧种外,其它剧种有河南坠子、怀梆、二夹弦、大平调、四平调、太康道情等。

“靠山吼”:亟待拯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仅南阳本地就有南阳大调曲、三弦书和内乡宛梆三个剧种。明末清初以来,河南有据可查的剧种达80余种,以锣戏、卷戏、梆子戏最为盛行,几乎遍及全省。梆子戏因地域而存在艺术风格的差异,以开封、商丘、洛阳一带为中心的称河南梆子,河南梆子也就是“靠山吼”,以豫北滑县为中心的称大平调,沁阳一带为怀庆梆子,安阳一带为怀调,南阳称宛梆,陕县一带称乱弹。

探友归来时 偶遇“靠山吼”传人

今年夏天,从天池山归来,和同事一起前往洛阳探望朋友,在此期间,一个偶然的机会,结识了伊川县传统戏剧“靠山吼”的第十一代传人王利坤,万性克两位艺人,在聊天的过程中才知道河南有个戏种名叫“靠山吼”。这显得我们这代人对于戏剧文化知识了解的不够。

在交谈中得知,王利坤老师是伊川县万坡靠山吼剧团的团长,王利坤告诉沧海新传媒,万坡豫剧团是正宗的靠山吼剧团,是胡发生、杨小平的传承者。靠山吼是豫剧的前身,也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因早期豫剧在豫西山区演出多依山平土为台,故被称作“靠山吼”。

也因早期演员用本嗓演唱,起腔与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又叫“河南讴”,豫西梆子。 其以洛阳为中心,演唱在豫西各地。“靠山吼”演唱风格粗犷通俗,音乐唱腔豪放宏亮,是豫西人民所喜闻乐见。

上世纪30年代与豫东梆子融合成河南梆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因为河南省简称“豫”,河南梆子改称豫剧,豫西梆子“靠山吼”便称为豫剧豫西调。是河南省的主要剧种之一

“靠山吼”:亟待拯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靠山吼剧种第十一代传人王利坤

靠山吼形成的渊源与豫西地区所处的位置密不可分。这里位居陕、晋、豫三省交界,虽有潼关和黄河阻隔,但其地理位置、生产方式、生活习俗、语系音调文化特征等方面都十分相近。数百年来,作为豫西民间艺术的梆子戏,外与秦腔、蒲剧、皮黄戏,内与罗戏、越凋之间,来往交流渗透,互相借鉴吸收,逐步形成了独立的唱腔特点。

王利坤团长从历史的角度对“靠山吼”进行了解读与阐述,靠山吼剧种的传承也有历史可追溯,它起源于明末清初,第一代有两位创始人名叫朱宝贵、杜文龙,伊川县白沙人,学艺时间是1522年,这个时间段正好是明代嘉靖年间,就这样一代一代传承下来了,王利坤是靠山吼剧种第十一代传人,除了王利坤还有五人,他们是万正北、万性克、任留现、范爱芳、邢丙院,他们都是来自于伊川彭婆镇。

“靠山吼”剧种生存堪忧 亟待拯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与伊川县万坡豫剧团团长王利坤交谈的过程中,能够感觉到王利坤有些焦虑,到底是为什么呢?据了解,伊川县万坡豫剧团拥有员工45人,是靠山吼剧团的正宗传承队伍,新老演员更替衔接出现人才不足,缺少少壮派的领军人物,剧团要发展就要补充新的血液,要人才辈出才能够将文化艺术传承下去。

目前,剧团由于外出演出业务量小,直接影响着剧团的发展,时代进步太快了,由于资金的严重不足制约着剧团的拓展。剧团也需要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现在设备陈旧、道具、服饰、音响都需要进一步更新,跟得上时代的要求。

“靠山吼”:亟待拯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外出演出业务量小就直接影响到经济收入,收入跟不上,直接影响到演员们的生活质量,待遇也就上不去,这是一系列的连锁反应。现在剧团举步维艰,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尽管剧团缺少资金、发展遇到瓶颈,王利坤最近两年筹措到十多万元的资金,充实到剧团的服装、道具、音响和灯光等设施,这与现代化的发展还有差距,这些摆在面前的困难仍需克服,亟待着得到解决和改善。

尽管资金紧张,王利坤为了靠山吼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了保护措施。他积极组织,成立了靠山吼团队,收集了一些老道具,找到了几名靠山吼的老演员,排练了一些老剧目,收集了部分照片和视频,同时还聘请一些靠山吼戏剧老师做指导工作。

进一步创新未来发展 逐步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艺术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随着经济、政治的变革反映社会现实生活。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国外文化对中国的一些传统文化造成一定的冲击,靠山吼专业剧团发生了巨大变化,一度处于低谷状态。原有的一些优秀演员都加入到了曲剧、豫剧团、有的参加其他的工作。

靠山吼的一些老戏老剧造成重复演出,演出的质量下降、观众减少、靠山吼剧团主要以业余的团队形式存在,市场主要在农村。目前,伊川万坡豫剧团还能够正常的演出,具有一定的外出演出实力,保持着一定的团队活力

“靠山吼”:亟待拯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靠山吼剧团要发展,靠山吼剧种要传承,目前面临诸多的困难,市场生存不单单是剧团的问题,同时也是政府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应该给予的资金与政策支持,否则已经到了濒临灭绝的边缘,如不加以抢救与保护,在不远的将来也很可能会消失。

王利坤团长有一个五年规划,在这段时间里他要积极寻求生存途径、创新思路发展,扩大演出队伍,排出至少5部老剧目、完善剧种、建立传承基地,努力打造一支新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传承并进的队伍,逐级向文化主管部门报批非遗项目,让祖国的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得到更好的展示。

 

责任编辑:齐梓怡

首页|电脑端|网站地图

法治廉政网视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