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法院司法

跟着媒体看法院丨《西部法制报》—旬阳法院:有底气的“编外法官”

2021/11/2 9:36:46 来源:法治廉政网视   作者:徐庆涛 刘玄


本网讯(徐庆涛 刘玄) “特约调解员”制度是旬阳法院“三力联调”多元矛盾纠纷化解机制的一个缩影,也是旬阳法院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主动延伸诉讼服务,由司法、道德、行政三方力量集中统一进行人民调解的“三力联调”纠纷化解新模式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能够在最大限度动员非诉解纷资源和进一步优化司法资源配置的基础上,真正实现小案不出村、中案不出镇、大案不出县,推进本地“枫桥经验”再升级的良好效果。


小案不出村

中案不出镇

大案不出县

“三力联调”

助力旬阳市法院矛盾纠纷多元化解

旬阳市地处陕西省东南部,秦巴山区东段,汉江、旬河横贯其中,人多地广社情复杂。人民法院如何促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这就需要有底气的“编外法官”——特邀调解员和基层法庭的法官们一起,齐心协力共同参与,让人民群众在家门口解决矛盾纠纷。特邀调解员制度是旬阳法院“三力联调”多元矛盾纠纷化解机制的一个缩影,也是旬阳法院以党建为引领,充分发挥法治在社会治理中的基础作用,依托巡回审理、乡村审判、诉前调解,探索并创新以地方党委、政府为主导,人民法院参与,由司法、道德、行政三方力量进行人民调解的“三力联调”纠纷化解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真正做到小案不出村、中案不出镇、大案不出县。


“三力联调” 解决10年纷争

张开国是旬阳市白柳司法所所长,也是旬阳市人民法院的特邀调解员。在他看来,“三力联调”机制,让基层矛盾调解工作如虎添翼,有了质的转变。1998年,白柳镇的李氏三兄弟分了家。分家时0.5亩的梯田地、0.2亩的菜园子、一片坟地、1800元的房屋差价,在10余年间被反复提及。三兄弟之间的矛盾,在调解中总会“拔出萝卜带出泥”,始终无法得到有效解决,村组调委会一筹莫展。在“三力联调”机制下,张开国发挥了特邀调解员的作用,邀请了甘溪法庭的法官,也请来了乡贤、群众代表,以及当事人和委托代理人,一场调解拉开帷幕。法官讲法律规定、调解员讲道理、乡贤分组讲人情,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对当事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经过8个小时的调解,兄弟、叔侄握手言和。


特邀调解 达成和解协议

“当地调解员了解矛盾的前因后果、了解村民脾气秉性,能挖出矛盾纠纷的疙瘩在哪里。”时任甘溪法庭庭长萧茵说。

2020年,白柳镇发生一起骑自行车撞死老人的悲剧。案件到了甘溪法庭,法官了解得知,这起案件中,肇事者的赔偿能力、死者家属之间的赔偿分割问题、死者配偶的赡养问题,各种矛盾复杂交织。如何从根本上化解矛盾,成为一道难题。于是,办案法官找到特邀调解员,共同协商调解方案。

该案中,死者老李系退休职工,大儿子负责赡养其母,小儿子负责赡养老李,老李退休金归小儿子所有。在老李出事后,肇事者进行了赔偿,老李原单位也发放了一笔钱。但就是这笔钱,让老李两个儿子之间产生了矛盾。

在特邀调解员的努力下,当事人双方达成了和解协议。


司法确认 纠纷化解在源头

“和法官一起参与调解案件,我心里是有底气的,在整个调解过程中,司法、行政和乡贤全部出力,目标一致,群众的老大难问题咱们都给解决了!”特邀调解员张开国认真地说。白柳镇唐家院村曾是大山深处的贫困村,随着脱贫攻坚深入推进,在通村组水泥路建设中,有些村民却阻拦施工。村民刘某拦在路中间,工程承建方与刘某好说歹说也无济于事,拉扯中刘某认为自己受了伤,矛盾升级。事后,刘某检查伤情花费1028元,施工队停工2小时40分钟,损失2556元。在调解现场,当事人双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就赔偿问题无法达成一致意见。于是,镇村调解人员启动了“三力联调”多元矛盾化解机制,邀请法庭法官、镇村人民调解员、乡贤、群众代表、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在“有法有据、入情入理、司法确认”流程下,矛盾终于得到化解。伴随着挖掘机的轰鸣声,唐家院村水泥路工程顺利施工。其实,对法院特邀调解员张开国而言,最开心的事就是村民拿到法院司法确认书。从村民“自愿签下调解协议书”到“填写司法确认申请”,再到拿到“司法确认书”,人民调解协议就有了法律保障,这样既提高了调解效率,也实实在在减轻了群众诉累,真正做到了将纠纷化解在当地、化解在源头,进一步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低成本、高效率解决纠纷的实际需求。“法院特邀调解制度的建立,让我的调解工作如鱼得水,我感到自己不仅是一名人民调解员,更是一名有底气的‘编外法官’!”张开国如是说。(陕西省旬阳法院供稿)

责任编辑:齐梓怡

首页|电脑端|网站地图

法治廉政网视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