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法院司法

深圳发布劳动争议裁审 白皮书 5年来受理案件近15万件

2018/8/21 13:59:38 来源:法治中国廉政网视   作者:李佳芳

法治中国廉政网视深圳讯(李佳芳):今天,深圳中院与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联合发布《深圳市劳动争议裁审工作白皮书(2013—2017年)》(以下简称“白皮书”)。白皮书通过总结五年来全市劳动争议裁审衔接工作和裁审案件情况,剖析裁审衔接工作的成效及不足,探索进一步促进与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发展方向。

加强和完善仲裁与诉讼衔接机制建设,是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重要内容,也是切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为对深圳市劳动争议裁审衔接工作进行的全面总结分析。

劳动争议案件的基本概况及特点

据了解,,2013—2017年,深圳市劳动仲裁机构共立案受理劳动争议案件149403件,涉及319934人。同期,全市基层人民法院新收劳动争议案件62230件,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新收普通二审案件和撤销仲裁裁决申请33740件。

(说明:根据人社部相关文件,劳动仲裁统计口径为:劳动者人数于10人以下劳动争议案件,属于个人争议;劳动者人数于10人以上的案件,属于集体争议,无论人数多少,均统计为1件。法院的统计口径为一人一案。故此处以仲裁机构立案涉及人数对应法院新收案件数。)

裁审衔接机制建设情况

深圳市劳动争议裁审衔接工作机制始建于2008年,经过10年的运行与完善,“三联一平台”裁审衔接机制日益成熟,相互尊重、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裁审协作关系得到不断巩固。

1.建立裁审联席会议制。通过定期召开疑难问题研讨会的方式,共同对劳动争议仲裁和审判实务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讨论,研究对策,统一裁审标准与尺度。截至2017年,已就劳动争议受理范围、仲裁时效、劳动合同解除、竞业限制等76个问题达成一致意见,并以裁判指引或会议纪要的形式予以明确。

2.建立办案联动机制。一是协同推行劳动争议要素式庭审方式和裁判文书改革探索。二是建立健全日常办案协作机制。三是建立案后反思机制。

3.建立联合培训制度。通过共享培训资源,互相提供优质的业务培训机会,互邀资深业务骨干进行经验分享,强化裁审共性,减少两者分歧,深化裁审合作外延。

4.建立实时信息共享平台。2016年3月,全国首个劳动争议裁审信息对接共享平台正式投入运行,实现全市劳动争议一裁两审全过程案件数据的实时对接,为深化裁审衔接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裁审衔接机制运作成效

1.仲裁前置分流效果明显。一是劳动争议仲裁滤网效应突出。2013-2017年,深圳市仲裁结案案件150497件、不予受理案件9080件,分别涉及322773人和11524人;同期,基层人民法院受理的一审劳动争议案件65427件(详见图2)。即近五年,当事人因不服仲裁处理结果向人民法院起诉的比率 为19.6%,约八成的劳动争议在仲裁阶段实现了案结事了。二是劳动争议仲裁稳定器作用明显。以2017年为例,全市仲裁机构办结的集体争议仲裁案件(涉及25763人)中,仅2085件(人)进入诉讼程序,比重约为8.1%,即92%的集体争议当事人经仲裁程序解决了争端。

2.裁审结果一致性水平较高。一是终局裁决质量逐渐提高。2013-2017年,深圳市仲裁机构以终局裁决方式办结案件25025件。一方面,用人单位向人民法院申请撤销3888件,占仲裁终局裁决案件总量的15.5%;被人民法院裁定撤销的114件,占申请撤裁案件总量的比重(即法院撤裁率)为2.9%,占仲裁终局裁决案件总量的比重(即仲裁撤裁率)为0.46%。另一方面,劳动者对仲裁终局裁决的服裁率较高。以2017年为例,全市仲裁终局裁决案件共5167件,涉及7819人,仅940名劳动者向法院起诉,即约88%的劳动者接受了终局裁决结果。二是同裁同判比例较高。生效判决结果与裁决结果完全一致的占比61.37%;判决支持诉求与裁决结果一致但金额不一致的占比17.6%;判决支持诉求与裁决结果部分不一致的占比15.85%;判决结果与裁决结果完全不同的占比5.19%。(详见图3)。从整体上看,裁审结果一致率处于较高水平。

3.裁审差异根本性分歧有限。经对裁审结果不一致案件的分析,导致裁审结果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因法律适用或理解不统一导致裁审结果不同、因证据规则适用标准不一导致事实认定不同、因当事人在裁审环节的陈述或举证情况不同导致裁审结果不同、自由裁量时办案尺度或计算方法差异导致裁审结果不同。可见,裁审不一致的问题及原因多是基于仲裁员与审判人员在法律法规理解、证据采信规则或案件处理方式等方面存在不同而导致的,这类问题并非不可调和。随着裁审理念和标准的不断规范,裁审差异将逐步缩小,裁审结果的一致性可以得到进一步提升。

白皮书还进一步剖析了深圳市裁审衔接工作中的不足和未来发展方向,为探索构建契合我国传统和实际、现状与未来发展需要的劳动争议处理新模式提供有益思考。

责任编辑:齐梓怡

首页|电脑端|网站地图

法治廉政网视 © 版权所有